三都法院中和法庭辖区有近4万在外务工群体,为解决群众白天上班、诉讼时间难的问题,中和法庭推出了“夜间法庭”,为繁忙的务工群众提供解纷便利。 “夜间法庭”消除邻里芥蒂 “我承认那个水稻是我毁坏的,但是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矛盾,为什么我去损坏他稻谷,他自己知道的,这个才几百块钱的事情我又不是说不赔,同一个寨子的人,他竟然去法院告我了,让我很没面子。” 
随着清脆法槌声敲响,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于5月22日晚上7点30分在中和法庭准时“云端”开庭。 考虑到双方均为同宗族的寨子兄弟,双方均有自己的苦楚想向法官说,庭审过程中,承办法官在认真听取原被告陈述和诉求后,依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,提出调解方案,经过承办法官从情、理、法多角度释法明理,最终原被告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,该案件顺利调解结案。 庭审结束后,被告潘某感慨道:“我们白天在工地上干活,请假还要被扣工资,晚上这种线上的方式开庭,避免我们到现场开庭会觉得没面子,这个事情解决了真好。”潘某还向承办法官咨询了其在外务工未拿到劳务工资的事情,法官仔细询问后给出了建议。 三都法院中和法庭深处水族腹地,水族注重宗族团结,推崇“和贵、向善、崇法”理念,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和厌讼情怀,在发生矛盾纠纷时,特别是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,并不倾向于以诉讼的方式对簿公堂,即使进入诉讼阶段,也会认为白天到法庭参加诉讼会引起邻里乡村议论。 
对此,法庭会在充分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和遵循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,引导当事人申请“夜间法庭”,通过线上+夜间法庭方式减轻当事人的诉累,消除邻里间的隔阂。 “夜间法庭”护航“依法带娃” 对于外出务工群体,最重要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之一是留守在家的子女教育问题。 “生育不仅是权利,更是责任。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。你们两个长期外出务工,孩子从几个月开始就留给大伯带,费用你们也不按时支付。工作不稳定也不是不履行抚养、教育未成年子女义务的理由......” 5月15日晚上7点,在中和法庭“睢来安”法官工作室内,一对80后父母因监护人职责缺失收到了一份《家庭教育指导令》。 经走访,承办法官了解到该夫妻的未成年子女生活困苦,缺乏关爱,随即通过远程视频开展家庭教育沟通指导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建议,督促父母认真履行监护职责,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。同时承办法官还向当事人普及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,告诫双方“依法带娃”。 “你女儿和我说,要我帮忙告诉你,在外面要记得照顾好自己,有时间要记得她,给她打电话。”承办法官对视频那头的杨某说到。 “今后我一定会认真履行作为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。”杨某听后,留下了愧疚的眼泪。 “我们群众外出务工干的基本都是体力活,他们要挣钱养家也身不由己,会无暇顾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,通过这种线上+夜间的方式,能让家长们在休息时间里与我们共同沟通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,这既不影响群众的务工时间,又更能让群众接受我们的建议。”中和法庭蒙胜翠说。 
“夜间法庭”让爱归家 “我白天上班又辛苦,为了这个家,我经常加班,希望多挣点钱,但他从不知道关心我和孩子,我晚上加班他还认为我去外面做什么对不起他的事,这个日子过不下去了,坚决离婚。” “最近两年确实因为市场不景气,我们常常因为经济问题吵架,但是我每次想跟她好好沟通的时候,可能因为她白天上班也辛苦,所以她情绪都很大,一沟通就吵架。” 针对这一起95后的离婚纠纷,承办法官在充分了解双方的实际情况后,认为双方并无原则性问题,也未达到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,遂决定通过线上的方式开展夜间庭前调解。 在调解初期,女方泣不成声,男方沉默不语。认真倾听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后,承办法官充分分析双方矛盾症结之处,从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,从情理上唤醒双方对于家庭和婚姻的责任,对被告进行批评建议,最终原告在被告诚恳的道歉下,当庭提出撤诉申请,案件得以圆满解决。 
“夜间法庭不只是‘夜间的庭审’,我们结合辖区在外务工群体多、邻里纠纷白天处理群众容易出现急躁心理等实际情况,通过推出法庭夜间工作模式,让群众在晚上放下疲惫,心平气和的来解决事情,这样可以促进案件的实质性化解。”中和法庭庭长蒙胜翠说道。 通讯员 蒙胜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净媛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欧阳海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