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有序推进—— 在保护传承利用中打造“金名片”(国家文化公园·大运河) 本报记者 徐 靖 《人民日报》( 2025年02月03日 第 06 版) 
图①:安徽宿州泗县运河故道景观带一角。 图②:从运河故道中发掘出的文物瓷器,现存放于安徽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。 图①②均为徐靖、苗子健摄影报道 图③:当地居民驾船行驶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。 资料图片 图④:安徽宿州博物馆外景。 徐 珂摄(人民视觉) 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环城河北侧为起点,一条笔直的河道由此分出,向着东北方向静静流淌。这条河流,名为汴河,还有一个更加令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: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。大运河泗县段现有河道遗址约47公里,其中运河原始故道约28公里,自泗县环城河北侧向东的5.8公里河道,基本保留了运河的原始风貌特征,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“活态运河”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。 修筑于隋代的通济渠堤坝被后人称为“隋堤”。千百年来,关于隋堤景致的描写,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。杜牧《隋堤柳》诗中写道:“夹岸垂杨三百里,只应图画最相宜”,盛赞隋堤美景。当春日来临时,乘车顺着大运河泗县段堤坝蜿蜒而下,碧波两岸杨柳依依,“隋堤烟柳、通波千里”的景象依然可见。如今,古韵悠然的河道仍旧为两岸的农田灌溉发挥着积极作用,用水的灵秀滋润着流域周边的人们,也孕育了这方水土丰美而醇厚的文化。
|